4/25/2006

■ 我聽徐佳青議員演講

0 comments

by 潘潤生

時間: 2005 年 4 月 16日
地點:美國德州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

日前到活動中心聆聽了現任台北市議員徐佳青的演講。徐議員是民進黨新潮流的成員,目前也是民進黨婦女部的主任。在演講中,徐議員談到了新潮流派系的運作方式與政策形成的過程,並提及泛綠目前的困境以及可以走、應該走的方向。

民進黨的新潮流,近幾年來在泛綠陣營中似乎有著極大的爭議。這些爭議的來源,可能是新潮流成員的言論內容與行事風格,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與泛綠的民意有距離,再加上新潮流的勇於批評的作風,造成了相當部分的泛綠成員的不諒解。

徐議員針對這個現象提出可能的解釋。她首先提到新潮流跟民進黨內的其他政團不同之處。新潮流成軍原在民進黨成立之前,當黨外運動由街頭運動轉型為政黨政治之後,新潮流提攜後進的傳統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他們會長期觀察有理想、有潛力的年輕人,然後邀請他們進入新潮流,如果有競選的需要,新潮流會盡力幫助該成員。這樣的運作方式,使得一些沒有資源、沒有背景的年輕人也有參與選舉、為民服務的機會。

徐議員提到,民進黨黨內的初選機制,需要一個人在黨內有相當的支持度,於是欲出線的人必須拉攏人馬,這造成民進黨內不同派系的形成。但她同時強調,真正說起來並沒有所謂的派系,因為在這些所謂派系中,只有新潮流有在經營理想性的、政策性的辯論並為他們的政策背書,其他的政團存在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贏得選舉的勝利。

徐議員說,新潮流的這些特質,使得名不見經傳的新潮流成員能夠突破樁腳體系的傳統政治模式而當選。由於其他派系並沒有這樣的機制與能力,新潮流的成就自然使得其他人眼紅。於是乎,很多對新潮流不利的耳語漸漸傳開。徐議員認為,這些風評對新朝流並不公平。

徐議員提到另一個新潮流的特質,是勇於批評的作風。筆者個人認為,在一個正常的民主社會裡,「批評」不但應該是常態,而且更應該是任何一個公民社會的份子應盡的義務。沒有民眾的監督,民主的過程將流於形式,而「批評」正是人民監督政府、監督民意代表的一個方式。只是,台灣的社會似乎還沒有從「君權神授」的老舊觀念中解放。儘管人民已經享有「決定誰當頭」的投票權,人民似乎不認同投了票之後的「後續監督動作」是完成民主程序的必要步驟。相反的,人民投票之後,便寄望於被他們選出來的人是上天派來的救世主,只要團結在救世主底下,不管救世主講什麼做什麼(即使這救世主好像在執行競選對手的政見),只要大家一起忍痛「鞏固領導中心」,最後就可以得救。在這樣的社會心態下,勇於批評的新潮流,自然成為各方的箭靶。

徐議員的談話內容,對新潮流的困境提供了某種程度的解釋。然而,雖然同鄉們感謝其誠摯的態度,以及言談之間所呈現的強烈的理想性,這些解釋似乎並沒有完全讓同鄉們對新潮流的疑慮釋懷。同鄉們尤其感到不解的,是新潮流的幾個重量級的人物,包括邱義仁先生、洪奇昌先生、林濁水先生等,他們近幾年的言行,看在泛綠的眼裡總是很不諒解。

徐議員提到,新潮流的決策過程是絕對民主的,所有對外公開的代表新潮流的決策,一定是要在新潮流內部經過辯論之後得到的結論才算數。邱義仁先生已經很久沒有參與新潮流的會議,他的言論當然沒有經過內部辯論。因此雖然他並沒有宣布退出新潮流,但基本上他的言論已經不能代表新潮流。洪奇昌先生的許多言論,也沒有經過新潮流的內部辯論,因此只能算是個人言論。

在場同鄉則反應,這幾個人都是新潮流台面上的大佬級人物,他們的言論當然有決定性的指標作用,更何況新潮流又沒有跟這些言論劃清界限,因此「只是個人言論」的解釋似乎並不能解決泛綠心中的疑惑。

筆者認為,這恐怕是新潮流內部必須自行克服的結構性問題。尤其,當所謂的「大佬級」人物漸漸急於跳過派系內的民主機制來讓個人意見出頭時,新潮流是要對「不合派內民主機制」的言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這些未經辯論的言行概括承受並承擔其所有後果?還是要「尊重民主機制」對民眾公開宣布來自大佬的哪些言論未經辯論故不能代表新潮流?這恐怕是對新潮流「會不會同流合污」的最佳考驗。

除了新潮流,徐議員也反省了泛綠目前的困境。她提到,做為一個民進黨的民意代表,她也常常對黨中央感到挫折,譬如說,民進黨的中常會,很少在討論政策與遠景,每週一次的中常會變成聆聽總統指令的例行會議。她順帶提到,陳總統對台灣的民主貢獻,在於完成了台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但是,陳總統本身的言行對民主機制的破壞也不容忽視。譬如說,想當黨主席就當黨主席,想辭黨主席就辭黨主席,而民進黨原本有關黨主席選舉的黨章也配合陳總統「量身訂做」地改來改去。

筆者想到之前曾在網路論壇上針對民進黨如此「拍馬屁」的反民主作風提出質疑,而該質疑竟然遭到泛綠支持者的強烈反彈。如今聽到徐議員的說法,不禁感到心有戚戚焉。

徐議員又提到,有很多人認為「陳總統變了」,其實不然,陳總統一直沒變,他的言行一直都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筆者註:應該是講陳總統向來就是「變來變去」),但是人民自己要選擇自己想要相信的,到最後發覺陳總統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才會變成說是「阿扁不一樣了」。

這似乎正是民眾「期待救世主」的奴隸心態導致的誤解。筆者想到,早在陳總統競選連任之前,泛綠網站充滿一片「團結」的呼聲,那種「不要苛責他,給他機會帶領我們走到樂園」的反民主心態,真是氾濫到讓人呼吸窒息。在這種心態下,人民眼睜睜看著陳總統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向泛藍屈膝妥協,而只有在選舉到時才用口號短暫地滿足支持者,選舉一過,又開始向泛藍低頭。如果說,陳總統的搖擺是今天泛綠支持度低迷的原因之一,難道支持者「對陳總統盲目地縱容」不必負一點責任嗎?

徐議員接下來提到,民進黨一個致命傷,是不懂得經營基層。民進黨的崛起一大部分歸功於民眾對國民黨專制與腐敗的反感,在那種情況下,勇於衝刺的民進黨能夠很容易地得到選票。當政之後這個「反專制、反腐敗」的賣點消失,民眾不會再因為這個理由而給你選票,而必須靠基層的經營,尤其是當政資源的利用與分享。要懂得去申請、利用資源,並將所得分享給民眾,如此才能夠贏得民眾的不斷支持。民進黨以前的選票得來太輕易,因此許多台面上的人物一直誤認只要選舉到時喊一喊選票就會進來。

她也提到,現在的泛綠高層面臨一個很大的困境,那就是上到總統,下到黨主席、黨工,沒有人能提出一個實際的作法,大家都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底下的意見又上不去,黨中央功能虛弱,給黨中央什麼實際的建議很難被當作一回事,除非你告訴他,要怎樣才能增加選票,這樣才會有人聽。

聽到這裡不覺得感慨萬千。過去這一年來民進黨不知道喊了多少次改革改革,但從來沒看到什麼具體的做法,喊改革者不是扮演正義執行者的角色要別人改革,就是開記者會喊一喊「要改革」後就沒有下文。改革應該是「行動」而不是「口號」,如果沒有配合具體可行的做法,則開記者會喊改革,跟靠暴料打知名度,又有多大的差別呢?

徐議員認為,民進黨應該擺脫「選舉為主」的信念,在這未來兩年,就打定主意當作 2008
年已經輸了,然後回過頭來想想,在這種情況下,這兩年要怎麼做,才能讓台灣意識更深一層地紮根,讓民眾實際地享受到民進黨執政的果實。徐議員建議,應該要排開政治面,而在文化的層次上用心,透過文化的深度扎根,讓台灣意識普遍成為人民的共識,並加強國家認同意識的教育。畢竟,民進黨一直不知道文化如此重要,不知道要把文化放在什麼位置,而我們的對手又是如此善於利用文化戰,如果我們能利用這兩年的機會在文化上、國家認同意識上下功夫,那也許
2012 年我們還有很好的機會。

聽完整個演講,筆者個人有點失望的是,以一個跟民進黨黨中央接觸還算頻繁的民意代表,徐議員遠道海外給演講,筆者個人期望能夠聽到「民進黨打算要如何做」的藍圖。先別提
2008 年或以後,至少,這未來兩年,民進黨以及政府要將台灣帶往哪一個方向。只是由徐議員的演講內容,似乎連她也跟我們其他在外圍觀看的民眾一樣無從著力,對民進黨只能「希望『他們』黨中央能夠怎麼做」,而不是「代表民進黨來告訴人民『我們』會怎麼做」。徐議員的「文化紮根」是一個很實際的做法,也是民進黨做為一個執政黨可以藉機著力的地方,但不知民進黨黨中央是不是認同這種「無法立即反映在選票上」的作為?

當然,局勢如此,大概不是個人之力能扭轉,徐議員身在其中,恐怕心中的無奈要百倍於旁觀者吧?令人在無力感中還能有一點點欣慰的是,民進黨裡面至少還有像徐議員這樣懷有理想的人類存在,也許,在民進黨裡,理想的火花還沒有完全泯滅吧?

───────────────────────────────────

想要多瞭解徐議員的讀者,可以上網查詢。底下筆者提供幾個連結。需要事先聲明的是,這些連結是隨機選取,並沒有任何代表性。

台北市第六選區議員徐佳青
http://web.tcc.gov.tw/bar1/bar1_5/member.asp?sno=471

2004/10/14 徐佳青議員:社福資源嚴重錯置!
http://www.tnews.com.tw/02/newscon1.asp?number=4267

2003/6/5 台北市政府違法 剝奪身心障礙老人權利
http://www.oldpeople.org.tw/news/news920605.htm

把妹秘訣上官網 婦團槓上馬團隊(1/25)
http://sisterhood.iparty.org.tw/news/news_001.asp?SubjectNo=21&MessageNo=3308

紀念婉如五週年 台灣女權再出發
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participate/2001.htm

4/19/2006

◆ 境界

0 comments


之一

境界一: 因他人做錯事(即使與自己無關)而憤怒 (自我膨脹到把別人的事攬到自己身上了)

境界二: 因他人對你的態度而生氣 (我執太重,以為自己一定要被善待才可以)

境界三: 學會原諒他人的過錯 (我執還在: 不但認為「我對你錯」,我還大人大量,原諒你哩 !)

境界四: 無所謂「要不要原諒他人」(本來就不認為別人做的是錯的,何來原不原諒的問題?)


之二:

境界一: 因為人生中一件不如意事而痛苦、埋怨,卻沒想到一生中其他大部份遭遇
都是如意的 (十分之九如意境,被十分之一不如意事打敗 ?)

境界二: 認清人生中十分之九的如意事,選擇快樂地活在如意事裡;

境界三: 認清人生中的不如意事,是修練的大好時機,因此碰到時不會痛苦、埋怨;

境界四: 認清人生中的不如意事,是修練的大好時機,因此不但碰到時不會痛苦埋怨,反而懂得藉機鍛鍊自己甚至還會刻意去追求修練的機會;

境界五: 認清人在如意時要修練,比不如意時修練更難,因此人生如意時不做如意觀,
反而更加謹慎小心

境界六: 如意時不如意,不如意時如意,日日是好日,無所謂如不如意。